5月11日星期天下午14:20,我结束了在欧洲40天的游荡生活,降落浦东机场。
24小时后,5月12日14时28分,就发生了四川汶川的7.8级大地震。
写博客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回忆自己以前的事。比如这篇将近两年前,2006年7月我写的一篇博文《下周五,唐山地震三十周年,读了一本书》:
为什么说钱钢这书值得看呢?因为作者钱钢当年曾经在地震后没几天,就亲自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可以说这书是作者在灾难现场的目击实录。 书中让人震撼的词句、段落、章节很多,比比皆是,或许是因为灾难本身就处处让人震撼吧。比如豆瓣网上的这个评论里提到的这个细节:
2006-02-15 14:22:40 来自: hujiao
翻开序章,提到有个幸存的女的地震之后就从没吃过甜的东西,因为她被挖出来后喝了满满一瓶葡萄糖水,从那以后,只要她再吃甜的,就会条件反射般想起被埋在废墟中2天2夜渴得要发疯的经历。
而这篇《世界平不平要看有没有地震》是在07年1月初写的,当时06年12月底台湾地震导致大陆到欧美的网络连接几乎中断了好几天(2006年底台湾地震影响内地访问国际网站专题_科技时代_新浪网)。
翻看06年博客的时候,看到这篇06年7月写的《“其实,我一直用着北京时间”》,又重读了里面那篇文章《这么小就在外面漂着》,依然觉得”很震撼”。
“一个留学已经两年的中学生,依然固执地使用北京时间。手表滴滴答答,走在惠灵顿的风里。而这样的生活将会延续到简大学毕业,她还要在新西兰过4年的北京时间。”
又看到连岳最近这篇《救灾信息进步》,以及王冉的《北京距离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有多远》,再想到最近自己在欧洲混迹40天的所见所闻,真的觉得中国在进步。
不幸的是,5月12日以后会是多少万人的忌日?
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依然记得5月13日也是陈晓旭的忌日。一年前,2007年5月13日晚,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因病在深圳去世。去年我写了这篇博文《林妹妹死了》。
其实很多人并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关注陈晓旭,还是在关注林黛玉。
或许,在大家心中,陈晓旭就是林黛玉。
所以,现在,陈晓旭死了,林妹妹也就死了。
今年新浪网也有专题”陈晓旭去世一周年纪念“。
“同人于郊”刚写了一篇《地震2.0:一个国家的考验和一代人的崛起》,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
那么2008年这几次事件中我们国家学会了什么呢?我认为跟以往相比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年轻人对国家大事的自发参与。
民间的力量升级了。升级的不仅仅是规模,甚至不仅仅是技术含量。是从响应别人号召到号召别人的质变。是从”国家需要我做事,我做”到”这是我的国家,我不允许她出问题”的质变。
发生这种质变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崛起。1980年代的主题是致富,1990年代是过渡,而2000年代的主题就是中产阶级。
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是人人参与,是web2.0。
这两个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个人平等,个人责任,和个人参与。这是一个讲个人的时代。这个个人主义不是狭义的自私,而是大量民众开始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这是有恒产,有恒心的一代,是国士的一代。
“同人于郊”是我很推崇的一位博客,虽然我根本不认识他/她。我以前在06年和07年分别写过博文推荐”同人于郊”的博客:
- 《值得一读》
- 《同人于郊和学而时嘻之》
而译言的这篇《 紧急呼吁:地震搜救手册翻译》,似乎是正好响应了同人于郊的上述观点。
同学们,我觉得咱们应该为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而庆幸,因为,尽管咱们国家是还有很多问题,但,咱们国家真的在进步。
身处在一辆全速前进的列车里,真的是一种很爽的感觉,这是我前几周在德国奥地利坐火车旅行的感受之一,我喜欢这种旅行。
人生也是一种旅行;中国就是一辆高速列车。
Freeman, really nice writing! And I will read it carefully one day!
捐款捐物,抗震救灾~~~
I loved as much as you’ll receive carried out right here.
The sketch is attractive, your authored subject matter stylish.
nonetheless, you command get bought an shakiness over
that you wish be delivering the following. unwell unquestionably come more formerly again since exactly
the same nearly a lot often inside case you shield this incr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