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09/05/2009

MBA的学习和上课

Filed under: Berkeley MBA,MBA 学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9:08 pm

我的 Berkeley MBA 学期正式开学已经一周多了。

一个学期分为两半部分,上半部分 Fall A 从8月底到10月中旬,下半部分 Fall B 从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圣诞节寒假之前。Fall A 有三门必修课:微观经济学(Economics for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 – Microeconomics)、组织行为学(Leading People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基于统计学的商业决策(Data and Decisions)。Fall B 也是三门必修课:金融入门(Introduction to Finance)、金融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此外还有少量的选修课。

有些课程,像现在正在上的微观经济学,虽然有相关的教科书,但不像以前熟悉的国内的照本宣科的路子,这里教授上课基本上从来不会完全照搬教科书讲。实际上是在课前就列出详细的大纲,这节课会涉及到什么概念和理论,在书上哪页到哪页;而这节课准备讨论什么案例,以及要求阅读哪些文章。案例有的是哈佛商学院出品的案例,有的是我们 Haas 商学院自己的教授写的案例,一般都是几十页的英文,要读、要用 Excel 算、要画决策流程图、要写 ppt 准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而要求阅读的文章则大多来自比较新的近几年的主流媒体的商业评论文章,有的篇幅也很长。看到这里你就知道了,每节课之前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还要和分配好的学习小组一起开会讨论。真正在课堂上是非常交互的,教授往往会 cold call 某个同学或某个学习小组,来给大家讲述和分析案例、阐述观点,大家边听就边提问、讨论、争论,教授则在关键时刻点评几句,提醒大家注意某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这些概念和原理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主要讨论人和人的关系,比如案例是关于一个业务上很能干、很能给公司挣钱的业务骨干,却在公司内部和大多数同事搞不好关系,而你是主管,而且还糟糕的是当初这厮还是你原来公司的,是你把他招进现在公司的,现在你给不给这家伙升职?另一个案例是你刚进一个公司,当初面试的时候感觉特好,于是你毅然决然拒了另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来加入这家,结果进去发现新老板很不待见你,新同事又是个自以为是摆老资格的家伙,你很不爽,有时候有点想越级向大老板诉苦,可是又怕越级是大忌,再加上各种风言风语的小道消息,让你觉得在这个新公司我怎么就处处举步维艰呢……总之都是一些棘手的人际交往问题。这门课因为更“软”一些,所以课前阅读量和课上的交互程度就更高了。课前阅读的案例往往非常长,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更加激烈,很多时候还让我们情景角色扮演(role play)一下案例中的主角们,像演小品一样,很有意思。

总之,刚上了一周课,总体感觉就是:大量的英文阅读、大量的课前准备、大量的小组和课堂讨论甚至是辩论……教授们大多数情况下很有水平,思路非常清晰,引导大家的讨论和辩论,结合案例来阐述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只是时时刻刻都觉得:英文永远不够好。一二十页案例,老美半小时就读完,我们可能就得吭哧吭哧两小时才看完,看懂的程度还不如老美同学;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老美同学的正常语速,在我们听来可能就觉得好快,有时候没听明白某个关键词,于是整个句子还没明白呢,人家已经继续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边关节度使:我容易吗我?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电信|IT行业,职场 — Ding Feng @ 7:56 pm

在众多关于李开复离职的新闻中,我偶然看到这篇。说实话,题目又是“媒体狂欢”,又是”微软现象“的,在我看来实在是有点哗众取宠。我对前半部分拿微软说事也不太感兴趣。但我对后半部分 ”跨国巨头的生存难题“ 比较有共鸣,里面引用的周鸿祎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曾经担当过雅虎中国总裁的周鸿祎就向搜狐IT倾诉了自己当年的无奈,“一般人都会认为跨国公司总裁的职位是位高权重、十分风光的,但实际上却是非常艰难的。”

他还举例道,跨国大公司就好像中国古代的朝廷,中国市场负责人是边关节度使,如果边关的业务做得太弱,经常被打败,这位节度使将有可能被拿下;如果边关做得太强,屡屡打胜仗,朝廷又会怕拥兵自重,就会做出各种调整平衡。“朝中有人好说话”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古代节度使要写折子,现在的区域总裁要写PPT,也要不断往朝廷跑,进行沟通,要不然就会被替换掉。

根据我个人的一点点外企经验,我倾向于认同上述这种比喻。

而且我觉得也很好理解。毕竟对于远在美洲或欧洲的跨国公司总部来说,中国市场只是其全球那么多市场中的一块而已。这问题在别的行业或许还好,因为在很多更“传统”一点的行业,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很重要的市场,那么总部自然非常重视中国区。但对于普遍还在摸索怎么在中国盈利的跨国互联网公司来说,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公司内部,中国市场的商业地位可能很低。

那么对于封疆大吏来说,如果这块边疆对朝廷既不是那么重要(至少在短期看来),而“朝中还没有有分量的人帮你说话”,那么,这个封疆大吏多半是很不好当的了。

总之,我大胆猜测,在IT、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的中国区的高管恐怕不是一个开心指数和个人成就感指数很高的职位。

再说一下,我这些闲言碎语只是针对上面这段节度使的话有感而发,而绝不是针对李开复和Google 这个具体案例。事实上,根据著名博客 keso 的这篇东拉西扯,无论是李开复在谷歌中国的业绩,还是总部和中国区之间的沟通,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因为至少 keso 这句话说的很对:“至少相比Yahoo!、eBay、AOL等互国际联网巨头,Google在中国的第一步还算扎实”.  没错,至少相比其他这些互联网行业的跨国公司,Google 在中国还是做得不错。

另外,刚看到李开复在他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提到:

“其他的误解:“因为不放权、被架空离职” – 谷歌是跨国公司里面最放权的。如果不放权,如何能够做出昂贵、公司唯独在中国有的谷歌音乐?”

就李开复离职谷歌这个具体事情来说,我看了下面几篇:

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6:45 pm

推荐一下朋友xd写的一篇新博客文章《What’s in the hell》。可敬的主角,一直坚持着,努力着,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要让中国大陆的高尔夫选手可以去赢得世界最顶尖的大满贯赛事”。

我觉得这种梦想,就好比那本书《基业长青》(英文原书名:Build to Last)里面提到的那种 Big Hairy Audacious Goal (“BHAG”)(中文似乎翻译成 “胆大包天的目标”).   BHAG 这种梦想,看起来特别 “不靠谱“,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可能就是他觉得他人生的意义,所以值得坚持。

于是我又想到杨紫琼以前唱过的一首老歌《爱似流星》的一句歌词:

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

说实话,没人知道。本来嘛,生活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对于坚持 BHAG 的人,自己觉得开心、觉得值得就行了,不用管世人怎么看。

Good luck to all  BHAG holders!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