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February 4th, 2009

转帖:温总理在剑桥演讲

朋友转发,作者应该是一位在剑桥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


很遗憾没有申请到门票,剑桥学生申请听讲座的人太踊跃,所以是随机抽取,基本上只有10%的概率被抽中。现场到快结束的时候出现骚乱, 一西方学生朝温总理扔鞋,所幸未扔到,我们在外看视频直播都看到了,也问了现场的同学,下面外电的描述基本属实。凤凰网一开始还有相关报道被放在主页头条,10分钟后删除(估计是接中宣部通知了,不过次日中国外交部已就此干扰事件答记者问)。我们今天在中国学联的组织下,顶着大雪在演讲厅的大楼外欢迎温总理,藏独分子找了一帮老外在外叫嚣,和法轮功痴迷者聚在一起,可是我们的 One China 等的口号,歌唱祖国的合唱,还 有锣鼓舞狮的气势始终压着那帮鸟人。当然剑桥大学也是很照顾我们中国学生的,尽管有言论自由的压力,但把我们支持温总理的区域全部安排在最靠近演讲厅的内圈,反华者则在相对偏远的地方。

剑桥是个多元文化的地方,上周以色列人搞了个加沙真相的讲座,结果伊斯林学生协会到了现场,双方激烈争辩,最后互相殴斗,巴勒斯坦学生最后占领了演讲教室,甚至找了铺盖,在教室里住了起来,以显示自己无家可归,十来天了还没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September 20th, 2008

转载:我们就是体制 – 连岳

体制二字,想到电影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

institutionalized.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

Hope is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我们就是体制

连岳 @ 2008-9-20 12:43:44 阅读(7113) 评论(108)

原文作者: 连岳
原文链接:http://www.bullog.cn/blogs/lianyue/archives/179716.aspx

建议看原文链接和所有的留言。

我们就是体制

毒奶粉事件发生到现在,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体制的问题。
在层出不穷的悲剧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体制的问题。
是不是体制的问题?是,这绝对是体制的问题。
从SARS到现在的毒奶,处理方法是一样的:先瞒、瞒不了骗、骗不了就承认一部分,然后撤几个官员了事,最后宣传包装成一件功劳。
如果这次毒奶粉是传染病毒,估计全球都得死伤惨重–可谁能保证下一次不是病毒呢?

是的,如果我们有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有选择及罢免政府的自由,如果我们有强大且独立的媒体,如果我们有游行示威的自由,如果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是的,这样的体制才能保护我们。
我们有没有这样体制?没有。
所以可以很自然地说出那句话:这是体制的问题。李长江下了,不过换个张长江。什锦八宝饭馊了,不过上碗平强汤。
所以,算了吧

可是,且慢,你忘了,我们自己就是体制的一部分
这体制的存在,有我们的不作为。
我们得有所作为
这作为不是鼓吹暴力,不是以暴易暴。暴力只会带来一个更坏的体制。
这作为不是希望他人去牺牲,牺牲永远只是个人选项,一个人永远没有资格去鼓动他人牺牲。
这作为是忍耐地慢慢做一件事。
让李长江辞职,这是体制进了一小步;张长江还不行,让张长江辞职,这又是体制进了一小步。他换一个,我们盯一个,最后就是质检体制的进步。
他不让我们在媒体里说,我们是网络上说;他不让我们在网络上说,我们在嘴上说;我们不停地议论,嘲讽他的谎言,最后就是言论体制的进步。
那些拒不认错的企业,那些强词夺理的企业,我们记住它们的名字,永不消费它们的产品,最后就是企业文化的进步。
我们呼吁对杨佳应该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审判;接下来,我们呼吁田文化或者李长江应该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审判,最后就是法制的进步。
并不需要牺牲,并不需要成为意见领袖,并不需要多么大的权力,只要你有选择权,你就能让体制变坏,或者变好。

我们能改良体制,我们能选择体制,我们就是体制
到了我们多过他们的那一天,体制就变了。
“这都是体制的问题”,不要用这么重的虚拟铁锤砸掉你的自信,砸掉他人的信心。
你说”算了,没用的”,就等于投了你憎恨的体制一票。

我们享受生活,我们和美好的人呆在一起,我们保持怀疑,我们批评,我们不合作,我们能快乐地改变这个体制,我们就是体制。

如果需要一百年,我们就花一百年。如果需要一千年,我们就花一千年。

原文作者:连岳
原文链接:http://www.bullog.cn/blogs/lianyue/archives/179716.aspx

建议看原文链接和所有的留言。

August 4th, 2008

噢……晕

见过桶,但从来没见过写这几个字的桶。

摄于2008年8月初的上海某地铁站:

手机也收到来自 10086 中国移动的广播短信,全文如下:

市公安局通知,7月20日至9月1日,除举办奥运会特殊需要,上海禁止小型飞机(直升机)、滑翔机、三角翼、载人气球、飞艇、滑翔伞、动力伞、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和遥控航空模型进行飞机活动。对驾驶或施放人员将依法处理。在此期间,市民发现违规飞行活动,应拨打110报警。

噢……晕


November 6th, 2006

电子机票 谁喜谁忧?

最近出了几趟差,飞来飞去,订的都是电子机票。这也是自上个月即10月16日国内全面推行电子机票之后,我开始亲身使用电子机票

10月16日的新闻主要是说:国际航协正式停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机票代理人发放BSP纸质机票(即中性票,可以用来打印不同航空公司的机票),这意味着,我国航空机票代理人所出的机票,在用完目前库存的纸质机票后,电子客票将全面取代纸质机票,成为惟一可出的机票。

实际上我自己第一次使用电子机票是还要再早一年多,当时订的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一张电子票,但那时候是只有南航有电子票,而不像现在这样是全面各个航空公司都推行电子机票。

我现在订电子机票的流程是:

  1. 去一个订票网站订票。我一般还是去携程网。在网上选中航班,填写订单。
  2. 如果需要报销,可以在网页上打勾表示需要行程单。行程单就是一张打印出的纸,是报销凭证。如果需要行程单,又有两种要法,要么是填写一个邮政地址让网站给你寄过来,要么是自己去机场登机的时侯顺便去取,两种我都试过,都行得通,寄过来也很快,出差几天回到公司就看到内含行程单的信封已经躺在我桌子上了。
  3. 最后付钱,手段多样,根据网站而定。我一般就是将电子进行到底,直接网上用信用卡支付了。
  4. 然后携程网很快(我碰到最快两分钟,慢也就半小时)就给我发手机短信确认,已经订好票了,同时也会发电子邮件通知。
  5. 这就OK了,就可以直接去机场登机了,直接出示身份证就可以拿到登机牌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电子机票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最大好处是没有配送环节了,即不需要等着人家给你送票,也不怕忘带机票去机场了,或者怕买好机票却弄丢了。由于电子机票只以电子形式存在,在物理上实际是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随之也不存在了。

据说航空公司也是受益大户,据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据说大概一张电子票能省20元人民币。如果以去年国内航空客票业的保守客票总数8000万张计算,一年就能节省16个亿,比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润总和还要多(乖乖!真能省那么多?!)。

我这人心理比较阴暗,我就琢磨着这电子机票到底害了哪些人:

  1. 部分机票待售网点及快递人员。据说过去大部分的机票代售点都以”送票上门”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以获得相当于机票面值3%的定额佣金。现在电子了,根本就没有那个票了,更不需要送了,所以这部分人的生意显然会受影响。
    总体上我个人认为,机票代理商、特别是小代理商的生意会越来越不好做,因为电子机票的销售是可以不经过代理商的,而且由于网上交易不需要物理存在的实体门店,所以实体门店越多的机票代理商日子就越难过。当然,携程网这样的无需门店的大的代理商网站的生意会很好。
  2. 部分广告商。以前传统票的时侯,携程网给我送票的时侯,每张机票都装在携程的一个小纸信封里面,而这信封上面往往印了一些广告。而且以前传统票的时侯,我记得在有些机场登机的时侯,也会发一个带广告的小纸信封,让你装登机牌和机票。现在电子了,不需要配送了,这小信封也不需要了,这部分广告就没了。
  3. 以前承印传统机票的印刷厂。电子了,不需要印刷那么多机票了,印传统机票的印刷厂自然就失去这笔生意了。

电子机票还有可能给哪些人带来好处呢,我想除了上述提到的各航空公司、携程网这样的大型网上代理商之外,还有一种公司我会随之看好:做手机支付或者称之为移动支付的公司。现在买电子机票还是要上网买,或者通过代理商去买。以后手机支付越来越成熟,用户更信赖手机支付之后,肯定用手机支付会很普遍,因为更方便了啊,不用拿电脑上网了,拿起手机就能订好电子机票。

技术,确实在改变生活,在消灭旧职业、旧行业,同时也在创造新职业、新行业。

延伸阅读:

September 24th, 2006

感性票价 理性票价

原来感性比理性要多值那么多钱。:-)

李宗盛理性与感性音乐会上海站10月6日 感性票价和理性票价 李宗盛理性与感性音乐会上海站10月6日海报

August 24th, 2006

新三座大山

现在好像到处都在说”新三座大山:教育、住房、医疗

我总结一下:

  • 25岁以前的人:愁自己的教育;
  • 25岁–50岁:愁自己的住房,愁儿子的教育,愁父母的医疗;
  • 50岁–80岁:愁自己的医疗,愁儿子的住房,愁孙子的教育。

大体如此,各人情况差异,具体年龄数字可允许前后误差5-10年。

是我看了这贴” [天涯头条]这才是最真实的教育,你们为何视而不见?“之后总结的。天涯社区编辑部为了保护这贴,声明说这帖中再有发表过激言论者,将永久封杀其在天涯社区的发言权。

延伸阅读两个稍旧一些的帖子:

August 12th, 2006
July 27th, 2006

原来不准在地铁卖唱

一个月前,我写了一篇博《流浪歌手在地铁哪个站唱歌?》,试图论证在上海地铁站里,”中山公园地铁站换乘通道是流浪歌手唱歌的最好地方。”

一个月后的今天,在新浪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流浪歌手上海地铁卖唱被罚引发争论》,说”近日,一位名叫”林皇名将”的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发表帖子,讲述了他在地铁站唱歌被罚款的事情。上百网民立即发帖回应……”。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July 5th, 2006

假如哥伦比亚的解说员在评论中国乒乓球队的比赛

一个排名世界足球第68名的国家——中国——的电视台解说员对参加世界杯的世界足球强队们的教练、球员、战略战术安排、现场表现指点江山、评头论足,并引起轩然大波。

试想假如一个排名世界乒乓球第68名的国家——哥伦比亚——的电视台解说员对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球员、战略战术安排、现场表现指点江山、评头论足,那给人是什么感觉?呵呵 🙂

大师就是大师。不得不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July 1st, 2006

“其实,我一直用着北京时间”

昨天从南京回来的火车上,随便买了份南方周末报纸看,看到这篇《这么小就在外面漂着》,不知为什么,“很震撼”:

“一个留学已经两年的中学生,依然固执地使用北京时间。手表滴滴答答,走在惠灵顿的风里。而这样的生活将会延续到简大学毕业,她还要在新西兰过4年的北京时间。”

和该DV的作者陶理一样,“这个拒绝改变拒绝融入的小女孩,让我觉得很震撼。

而更妙的是最后一句:“而简,是可以让他们牢牢站立的双脚。

很想看看这个DV纪录片《浪花一朵朵:新西兰中国小留学生生存备忘录》,如果谁知道哪里可以看到,请告诉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