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03/08/2007

MSN 的 i’m 图标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5:26 pm

msn-im-1
msn-im-2
msn-im-3

呼啦拉的i’m图标

统计数据

联机:4:46 = 8.7%

一共231人,扣除不使用MSN的”非即时消息联系人”22人,还有209人。

一共:8:209 = 3.83%

延伸阅读:

02/11/2007

渠道的力量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11:22 pm

刚刚看到老白的新贴《去哪儿》,说的是一个旅游搜索引擎网站”去哪儿”(www.qunar.com)。

对旅游搜索引擎网站我倒没太大兴趣,但我特别注意到老白帖子里面的这段:

对于用户来说,总是希望有一个可以路径依赖的服务商获得一站式的服务。然而,作为产品制造和提供商,最害怕的是渠道”一股独大”的议价能力

中国家电行业的例子最为明显,由于国美苏宁的强势,众多家电制造商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走过很多国内家电制造企业,它们都有一个部门或岗位用来进行业态跟踪和研究,设法平衡分销渠道。

对于酒店和航空公司也是如此,携程等强势分销商固然可以带来大量客户,但如果其分销份额过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他们同样要设法增加分销商的数量和形态,这样做的结果,就自然催生了比价搜索引擎存在的空间。

根据庄辰超的介绍,酒店们似乎很害怕携程。因为酒店从客户那里收169块钱,就要分给携程69块钱。但携程似乎也很害怕”去哪儿”,去哪儿在比价过程中,不仅用删除线的方式划掉了携程并不是最低的价格,顺手也划掉了携程网的名字。是可忍孰不可忍,携程网到海淀工商把去哪儿给告了。这个事件现在叫做划线门……

原来携程的分成有那么大,渠道的力量是何其大也。

谈到旅游行业的网站,特别是旅游搜索引擎网站,正巧前几天我看到 VentureBeat 上的这篇2月6号贴的 “SideStep raises $15M to do battle in online travel search“,里面提到的这篇拿到1500万美金第三轮投资的 SideStep (SideStep, the travel search engine, has raised $15 million in a third round of funding)就是美国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旅游搜索引擎网站,类似的旅游搜索引擎网站还有 Kayak

刚才我说,对旅游搜索引擎网站我倒没太大兴趣,主要是因为觉得谁来保证这些旅游搜索引擎网站的搜索、比价结果的正确性、及时性呢?同样是渠道商,在传统行业比如刚才说的家电行业,老百姓为什么信任国美苏宁呢?因为分店多、服务好?总之是因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旅游搜索引擎网站,这样的在互联网行业上的渠道商,如何建立公信力呢?有待探讨和继续思考……

02/08/2007

Light Reading: 华为和中兴面临的市场挑战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电信|IT行业 — Ding Feng @ 4:26 pm

最近看了电信专业媒体 Light Reading 的 Insider 栏目在2006年12月写的一份题为”Huawei & ZTE: Global Market Challenges“的调查报告,是关于对华为和中兴面临的市场挑战的分析。如果购买这份报告的全文,没有折扣的情况下,报价是900美元。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当初华为、中兴为啥要进军国际市场?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电信设备市场低迷,需求不旺,特别是2002年后。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字说,中国电信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Capex: Capital Expenditure)在1997-2001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是22%,但2002年那年 Capex 开始大跌,并且2002-2006年这几年基本持平。因此从2002年起,华为和中兴都明显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进军力度。同样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字证明,2002-2005年间,Exports at Free-on-Board Price的年增长率,对华为是104%,对中兴是126%.

2. 华为、中兴进军国际市场的成果

2000年的时侯,华为的 contract sales 里面只有5%是来自国际市场,但到了2006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成了65%. 中兴的情况类似,2003年国际市场的sales revenue还少于12%,而2006年上半年就占了中兴总的sales revenue的38%.

3. 华为、中兴在国际市场上靠低价取胜

报告作者举例说,2005年,华为赢了印度某运营商的订单,华为的报价是竞争对手朗讯(Lucent)的37%. 而且据说对于某些关键的设备,华为的竞标价是朗讯的七分之一。

4. 低价策略虽然给华为、中兴赢得了订单,赢得了市场份额,却造成利润下降:简言之,不挣钱!

报告作者进一步引用了一些数字,根据这些数据,1999年之后至今这些年,华为和中兴的利润率基本上是持续在下降,到了2006年,都已经降到5%以下。

5. 中国政府的出口增值税退税补贴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对本国出口厂商执行出口增值税(VAT: Value Added Tax)退税政策。IT和电信产业的出口厂商,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的增值税退税税率是17%,在2004年曾经减为13%,但很快就回到17%了。

结果是,华为和中兴越来越依靠从中国政府那里拿回增值税退税,来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但即使如此,利润率还在下降)。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如果没有政府给于增值税退税的补贴,华为和中兴的税前利润在2006年甚至是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增值税退税补贴,华为和中兴在2006年都是亏损的。

6. 中国政府的软件增值税退税补贴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2000年的时侯推出一个政策,国内公司可以从政府拿到软件的国内销售额的14%的退税补贴。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华为和中兴从这个政策得到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作者结论说:从利润率角度说,华为和中兴其实并不比中国的那些传统的出口产业(比如内衣服装和鞋子)做的更好

最终结论是:华为和中兴越来越依赖中国政府的政策补贴以维持一定的盈利

因此接下来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一旦中国政府的这些补贴政策发生了变化,怎么办?

7. 中国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确实在变化

过去20年间,中国政府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之一是刺激出口(export-oritented industrializaiton),然而目前已经看到这种战略的弊病所在。因此在十一五计划里面(2006-2010年),中国政府已经决定要从面向出口转变为面向内需(transition of economic model from 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driven)。这种转变必然会减少出口增值税退税补贴。

作者接下来还从负债对资本比率(LTA: Liability To Asset Ratio)分析了华为和中兴的财务状况。结论是如果缺钱了,中兴是上市公司,还可以到证券市场去寻找资金;华为则由于不是上市公司,只能要么从银行继续贷款,要么变卖自己的资产:所以2001年华为把自己的电源部门卖给爱默生电气,2006年11月卖了华为3COM。

8. 作者的最终结论

华为、中兴在未来五到十年面临巨大挑战。如果华为、中兴不能分别从对政府政策补贴的依赖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也就是 Light Reading Insider 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我自己不是学财务的,很多财务术语其实看不大懂,因此可能有理解偏差的地方,呵呵。


11/06/2006

电子机票 谁喜谁忧?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旅行,社会 — Ding Feng @ 11:30 pm

最近出了几趟差,飞来飞去,订的都是电子机票。这也是自上个月即10月16日国内全面推行电子机票之后,我开始亲身使用电子机票

10月16日的新闻主要是说:国际航协正式停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机票代理人发放BSP纸质机票(即中性票,可以用来打印不同航空公司的机票),这意味着,我国航空机票代理人所出的机票,在用完目前库存的纸质机票后,电子客票将全面取代纸质机票,成为惟一可出的机票。

实际上我自己第一次使用电子机票是还要再早一年多,当时订的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一张电子票,但那时候是只有南航有电子票,而不像现在这样是全面各个航空公司都推行电子机票。

我现在订电子机票的流程是:

  1. 去一个订票网站订票。我一般还是去携程网。在网上选中航班,填写订单。
  2. 如果需要报销,可以在网页上打勾表示需要行程单。行程单就是一张打印出的纸,是报销凭证。如果需要行程单,又有两种要法,要么是填写一个邮政地址让网站给你寄过来,要么是自己去机场登机的时侯顺便去取,两种我都试过,都行得通,寄过来也很快,出差几天回到公司就看到内含行程单的信封已经躺在我桌子上了。
  3. 最后付钱,手段多样,根据网站而定。我一般就是将电子进行到底,直接网上用信用卡支付了。
  4. 然后携程网很快(我碰到最快两分钟,慢也就半小时)就给我发手机短信确认,已经订好票了,同时也会发电子邮件通知。
  5. 这就OK了,就可以直接去机场登机了,直接出示身份证就可以拿到登机牌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电子机票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最大好处是没有配送环节了,即不需要等着人家给你送票,也不怕忘带机票去机场了,或者怕买好机票却弄丢了。由于电子机票只以电子形式存在,在物理上实际是不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随之也不存在了。

据说航空公司也是受益大户,据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据说大概一张电子票能省20元人民币。如果以去年国内航空客票业的保守客票总数8000万张计算,一年就能节省16个亿,比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润总和还要多(乖乖!真能省那么多?!)。

我这人心理比较阴暗,我就琢磨着这电子机票到底害了哪些人:

  1. 部分机票待售网点及快递人员。据说过去大部分的机票代售点都以”送票上门”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以获得相当于机票面值3%的定额佣金。现在电子了,根本就没有那个票了,更不需要送了,所以这部分人的生意显然会受影响。
    总体上我个人认为,机票代理商、特别是小代理商的生意会越来越不好做,因为电子机票的销售是可以不经过代理商的,而且由于网上交易不需要物理存在的实体门店,所以实体门店越多的机票代理商日子就越难过。当然,携程网这样的无需门店的大的代理商网站的生意会很好。
  2. 部分广告商。以前传统票的时侯,携程网给我送票的时侯,每张机票都装在携程的一个小纸信封里面,而这信封上面往往印了一些广告。而且以前传统票的时侯,我记得在有些机场登机的时侯,也会发一个带广告的小纸信封,让你装登机牌和机票。现在电子了,不需要配送了,这小信封也不需要了,这部分广告就没了。
  3. 以前承印传统机票的印刷厂。电子了,不需要印刷那么多机票了,印传统机票的印刷厂自然就失去这笔生意了。

电子机票还有可能给哪些人带来好处呢,我想除了上述提到的各航空公司、携程网这样的大型网上代理商之外,还有一种公司我会随之看好:做手机支付或者称之为移动支付的公司。现在买电子机票还是要上网买,或者通过代理商去买。以后手机支付越来越成熟,用户更信赖手机支付之后,肯定用手机支付会很普遍,因为更方便了啊,不用拿电脑上网了,拿起手机就能订好电子机票。

技术,确实在改变生活,在消灭旧职业、旧行业,同时也在创造新职业、新行业。

延伸阅读:

10/29/2006

为什么不愿托运行李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旅行 — Ding Feng @ 11:30 pm

前几日出差,我去登机。由于到站提取托运行李时往往要在缓缓蛇行的传送带边等候很久,所以一般出差我都不愿意托运行李,宁可全都拎到机舱里面去。再加上这次航班还是晚上很晚的航班,到目的地都晚上11点多了,我更是不愿意半夜还要在机场的提取行李处等候,所以这次我照例是一手拖着拉杆箱,一手拎着电脑包走进机舱里。

然而找到座位才发现两边的行李架都塞满了,我的拉杆箱是无论如何没有容身之地了。
一位迎宾的空姐正好站在旁边,看到我左顾又看的,还被后面乘客催着,于是她主动说:”先生您先坐吧,提包您带在身边,拉杆箱待会我给您带到前舱放。”
我一边在狭窄的座椅空间内转身试图把拉杆箱高高举起递给她,一边不禁也有些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哦,这箱子没办托运。”
一时间还有好几个乘客要过道,我也没法递箱子给那空姐,只好等这几个乘客先过去。
转念一想,又不禁想为自己不托运行李的行为辩解:”其实也是因为以前提行李经常要等很久,这次又是这么晚的航班……”
没想到那空姐不仅连连点头称是,还补充道:”是啊,我理解。而且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侯也不愿意把行李托运,因为他们实在是乱扔一气,好好的箱子都被他们摔坏了。”
我立刻明白她说的”他们”应该是指机场把托运行李搬上搬下的搬运工。
后来我的箱子还的确是被她带去前舱放了。

原来乘客不愿托运行李的原因有这两个:

  • 到站提取行李速度过慢,往往导致乘客等候时间太长。
  • 行李搬运卸载动作粗暴,往往导致行李破损。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我没想出来。但无论如何,造成的结果是机舱里的行李太多,给乘客自己、其他乘客以及机组都带来不便。这是个问题。是问题,就应该想法尽量找到能够解决或者部分解决的方案。

两个原因都是机场服务水平的问题。第一个原因涉及机场内部客机到达之后行李如何取出的工作程序,我不懂,就不说了。但起码第二个原因,我稍微一想,我觉得还是能想到改善的方案。我的方案很简单,引入竞争呗。把搬运行李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而且引入两家以上这样的行李搬运公司,谁搬运的又快、又仔细、收到的来自机场和乘客的投诉少,哪个搬运公司的经济效益就好,这样竞争肯定就能提高行李搬运的服务水平。

类似的问题,很快第二天又碰到。出差见客户,是某省级电信公司。中午时间紧张,没有大吃大喝,就到该电信公司的职工食堂吃工作餐。进了食堂,我发现排队队伍很长,而且饭菜质量也很一般,客户说饭菜花色品种其实也不怎么样。我立刻就想到以前我去深圳出差的时侯,发现深圳很多写字楼里面的食堂是同时外包给两家餐饮公司的,两家竞争导致两家都使出浑身解数,经常换菜单,进了食堂就是左右两边各有迎宾小姐拉你去她所属的餐饮公司的台面去吃饭,最终受益的是来吃饭的人。我把这个事情说给该电信公司的客户听,他连连称是,说是他们公司如果也把餐饮服务外包出去,而且外包给至少两家公司,引入竞争,饭菜质量和品种就肯定不一样了。

竞争好。市场经济好。邓小平真伟大。

09/10/2006

教师节图案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电信|IT行业 — Ding Feng @ 11:29 am

今天是中国的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看官觉得哪个教师节Logo好看?

我个人喜欢Google的,简简单单的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表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境。

百度的Logo成了一个老师带领小孩子认字,认的还是d和u这两个字母。按说大小写字母表,是小孩子刚上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里面,初学汉语拼音就该学的,而画面上的小孩子好像有点偏大,所以这个图案很让人迷惑,为什么那么大的小孩还得学习认d和u这两个字母?

再看点击行为。

点击Google的这个教师节图标,就是简简单单的在Google里面搜索教师节三个字的结果。

而点击百度的教师节图标,则到了“百度LOGO趣事”页面,这不免让人觉得企业公关的味道太浓。

一招就高下立判。

08/15/2006

竞争队友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11:35 pm

前段时间看《蒙牛内幕》这本书。书里有一个观点”竞争队友”很有意思。原书106页写道:

(more…)

08/11/2006

起个名字真不容易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技术 — Ding Feng @ 11:55 pm

前段时间忙的N多件事之一,是给我负责的产品起名字。因为同事们都觉得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不好记,几个相关产品的名字也显得凌乱而不成体系和系列。

这事说起来容易–不就起名嘛,真做起来还真不容易。这是一创意的活儿啊!创意,可就虚了去了,好的创意是无价之宝,坏的创意则一文不值,我天天晚上睡觉前祈祷我第二天早上起床刷牙时能够灵光乍现,想出一个好名字,可都刷完两管牙膏了,这事还没谱。:-(

(more…)

06/28/2006

流浪歌手在地铁哪个站唱歌?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社会 — Ding Feng @ 11:45 pm

我经常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的地铁二、三号线换乘通道里面看到有流浪歌手,大都是小伙子,而且好几次见到同一个小伙子,戴一顶运动带檐帽,抱个大吉他,靠墙坐着,面前吉他盒子摊开着当作收钱的盒子,里面零零散散的有些硬币和纸币,小伙子有时候唱张雨生的大海,有时候唱伍佰的歌

我比较关心产品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把流浪卖唱作为一个产品,或者作为一个服务,那么在哪里唱能够最好的卖掉这项产品或服务呢?说白了也就是,为什么小伙子要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的换乘通道里唱呢?他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呢?

我没有实地去过其他地铁站做过调查,仅仅凭借我在上海的生活经验,对地铁站做了一些分析,最后我得出结论:

(more…)

06/27/2006

产品管理到底是做什么的?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职场 — Ding Feng @ 7:00 pm

阅读了一些讨论产品管理工作内容的文章,特别是Michael的这篇”Product Management & Product Marketing – A Definition“,深感Michael总结的全面。

于是基于Michael这篇的思路,我整理写出了这篇中文的文字。我为Michael总结的每一条又列出:

  • “What 做什么”
  • “Goal 目标是什么”
  • “How 怎么做”
  • “Who 谁来做”
  • “Deliverable 有无输出”

这样五点,算是自己学习产品管理的笔记。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