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02/08/2007

Light Reading: 华为和中兴面临的市场挑战

Filed under: 商业,所有帖子,电信|IT行业 — Ding Feng @ 4:26 pm

最近看了电信专业媒体 Light Reading 的 Insider 栏目在2006年12月写的一份题为”Huawei & ZTE: Global Market Challenges“的调查报告,是关于对华为和中兴面临的市场挑战的分析。如果购买这份报告的全文,没有折扣的情况下,报价是900美元。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当初华为、中兴为啥要进军国际市场?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电信设备市场低迷,需求不旺,特别是2002年后。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字说,中国电信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Capex: Capital Expenditure)在1997-2001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是22%,但2002年那年 Capex 开始大跌,并且2002-2006年这几年基本持平。因此从2002年起,华为和中兴都明显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进军力度。同样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字证明,2002-2005年间,Exports at Free-on-Board Price的年增长率,对华为是104%,对中兴是126%.

2. 华为、中兴进军国际市场的成果

2000年的时侯,华为的 contract sales 里面只有5%是来自国际市场,但到了2006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成了65%. 中兴的情况类似,2003年国际市场的sales revenue还少于12%,而2006年上半年就占了中兴总的sales revenue的38%.

3. 华为、中兴在国际市场上靠低价取胜

报告作者举例说,2005年,华为赢了印度某运营商的订单,华为的报价是竞争对手朗讯(Lucent)的37%. 而且据说对于某些关键的设备,华为的竞标价是朗讯的七分之一。

4. 低价策略虽然给华为、中兴赢得了订单,赢得了市场份额,却造成利润下降:简言之,不挣钱!

报告作者进一步引用了一些数字,根据这些数据,1999年之后至今这些年,华为和中兴的利润率基本上是持续在下降,到了2006年,都已经降到5%以下。

5. 中国政府的出口增值税退税补贴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对本国出口厂商执行出口增值税(VAT: Value Added Tax)退税政策。IT和电信产业的出口厂商,可以从政府那里拿到的增值税退税税率是17%,在2004年曾经减为13%,但很快就回到17%了。

结果是,华为和中兴越来越依靠从中国政府那里拿回增值税退税,来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但即使如此,利润率还在下降)。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如果没有政府给于增值税退税的补贴,华为和中兴的税前利润在2006年甚至是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增值税退税补贴,华为和中兴在2006年都是亏损的。

6. 中国政府的软件增值税退税补贴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2000年的时侯推出一个政策,国内公司可以从政府拿到软件的国内销售额的14%的退税补贴。

报告作者举了据说来自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华为和中兴从这个政策得到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作者结论说:从利润率角度说,华为和中兴其实并不比中国的那些传统的出口产业(比如内衣服装和鞋子)做的更好

最终结论是:华为和中兴越来越依赖中国政府的政策补贴以维持一定的盈利

因此接下来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一旦中国政府的这些补贴政策发生了变化,怎么办?

7. 中国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确实在变化

过去20年间,中国政府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之一是刺激出口(export-oritented industrializaiton),然而目前已经看到这种战略的弊病所在。因此在十一五计划里面(2006-2010年),中国政府已经决定要从面向出口转变为面向内需(transition of economic model from 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driven)。这种转变必然会减少出口增值税退税补贴。

作者接下来还从负债对资本比率(LTA: Liability To Asset Ratio)分析了华为和中兴的财务状况。结论是如果缺钱了,中兴是上市公司,还可以到证券市场去寻找资金;华为则由于不是上市公司,只能要么从银行继续贷款,要么变卖自己的资产:所以2001年华为把自己的电源部门卖给爱默生电气,2006年11月卖了华为3COM。

8. 作者的最终结论

华为、中兴在未来五到十年面临巨大挑战。如果华为、中兴不能分别从对政府政策补贴的依赖的怪圈中解脱出来,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也就是 Light Reading Insider 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我自己不是学财务的,很多财务术语其实看不大懂,因此可能有理解偏差的地方,呵呵。


02/06/2007

还没找到 Jim Gray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电信|IT行业 — Ding Feng @ 12:50 am

Jim Gray

Jim Gray 是1998 年图灵奖得主,早年在 IBM 参与过 IMS、System R 和 DB2 的开发,后曾供职于 Tandem 和 DEC 公司。1993 年微软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为他专门在湾区开设研究院,终于请他加盟。

现年63岁的詹姆斯·格雷是微软知名的研究开发人员,曾获得过计算机领域内著名的图灵奖。然而上周日1月28号他从旧金山港出海驾驶一艘40英尺长的船出海后却再也没有出现过,詹姆斯·格雷原计划航行到临近的farallon岛,在那儿撒下母亲骨灰。

发现詹姆斯失踪后,美国海岸警卫队昼夜搜寻,却没有发现詹姆斯和他的船的任何蛛丝马迹。他绝望的亲友和微软的同事们决定借助于互联网。上周五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工程师们,网上交易公司亚马逊,还有google和微软这类技术公司都参与进来,他们组织卫星和载有高新技术的飞行器在詹姆斯可能在的地方进行大规模高清晰拍照。 这些照片由亚马逊公司上传http://www.mturk.com/, 全世界的网友都可以参加帮助搜寻的活动。


About Jim Gray:

About Jim Gray’s missing:


02/05/2007

再谈给产品命名和重命名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技术 — Ding Feng @ 2:36 pm

大约半年前,2006年的8月上旬,我写过一篇关于给产品取名的帖子《起个名字真不容易》,讲述了当时我们给产品取名过程的艰难。

今天在 PragmaticMarketing.com 的 Blog 上看到这样一篇题目是 Naming (and renaming) products 帖子,Steve Johnson 写的,从CA公司最近宣布要给它的产品大规模改名讲起。

这篇文章里面几个观点值得注意:

Renaming is expensive(给产品改名是代价高昂的):

Steve Johnson said:
A few years ago, one of my collegues at CA told me that they estimated the cost of renaming a product at $1,000,000.

Renaming is hard(给产品改名是很难做的):

Steve Johnson said:
As those of us who have worked closely with code know, as much as we might plan to put the product name in a constant so it can be easily changed, the product name is usually hard-coded in plenty of places. A name change isn’t as trivial as it appears to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Nothing seems difficult to those who don’t actually have to do it.

Invest in promotion for the suites rather than the individual products(市场推广费用应该更多的花在产品族/系列上,而不是单独的个别产品上):

Steve Johnson said:
Even Microsoft, with all of their marketing money, tends to invest in promotion for the suites rather than the products. That is, MS Office tends to get the lion’s share of promotional spending rather than individual products like Word or Visio.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naming on B2C or B2B products(对B2C或B2B的产品的命名策略是不一样的):

Steve Johnson said:
There are two strategies for naming: descriptive or unique. Names that are unique like iPod, Nuvi, and RAZR work best for B2C products. For B2B products, the descriptive approach, such as that CA is following, is best.

我个人理解这里的B2C就是消费级产品(目标客户是个人消费者),而B2B是指企业级产品(目标客户是企业级用户)。

延伸阅读:

01/26/2007

吴越新作《南加州从来不下雨》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读书|影视 — Ding Feng @ 11:26 pm

吴越实在是高产作家,06年11月12日刚刚完成《青涩摇滚》,两个月之后,07年1月20日就又开始贴新作。

这次的名字叫《南加州从来不下雨》,来自一首英文老歌《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在《南加州从来不下雨》的第一篇里,吴越居然还贴了《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的YouTube的MTV视频。

我把她引用的这段视频的代码拷贝过来,大家一起欣赏吧,呵呵:

(more…)

01/13/2007

吴越和她的小说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读书|影视 — Ding Feng @ 11:56 pm

最近看了吴越(可能是笔名)的新作小说《青涩摇滚》。之所以说新作,是因为她刚刚在06年11月写完,而我在05年6月看过她当时的成名大作《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季》。两个小说都是长篇言情小说,写得都很不错,都是吴越先在网上( 海龟论坛)发帖连载。

(more…)

01/11/2007

防震棚,儿童乐园和IM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技术 — Ding Feng @ 12:06 pm

Google Talk Chat with Jooey

Jooey: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Gtalk上的人激增,原来不上线的都跑上来了

me: 好象是有点。地震后遗症吧。地震之后大家一般都去挤防震棚,gtalk就是防震棚屋。

Jooey: 那就是说还会降下来喽

me: 我认为,用户是否经常用 social network software 主要取决于用户的social network。如果该gtalk用户的其他好友都恢复用MSN都不大用gtalk,那么该用户也不大会坚持用gtalk。
还有一个问题是每个人的居住和装修喜好是不同的。有人住进防震棚之后觉得喜欢住,比原来住的房子还好,就不搬走了;而有些人自始自终就是不喜欢防震棚,呵呵。

Jooey: 那原来住哪儿?地洞?

me: 原来住MSN。你说MSN算什么级别的房子呢 呵呵 仁者见仁

Jooey: MSN-防空洞
GTALK-防震棚
QQ-儿童乐园

me: 呵呵 可是儿童现在最有钱

Jooey: 儿童和妇女的钱是最好赚得

me: 是的。这个道理自古不变。

01/04/2007

世界平不平要看有没有地震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本站 — Ding Feng @ 11:16 pm

都知道最近地震闹得网络不好。本小站也明显感到有震感。

日访问量直方图

日访问量数字和直方图

以上是本小站最近日访问量和浏览量,访问量指独立IP地址数,浏览量指页面浏览PV: Page View的数目。

很明显,从2006年12月27日开始至今,访问量剧减。亲身体验这就是 数字鸿沟(Digital Chasm)。这是因为本小站服务器在美国,而观众大多在中国大陆。

地震趣事一:不发Email发传真

地震刚刚过后那一两天,发电子邮件都成问题,我们公司发给国外合作伙伴的电子邮件经常被自动退回,退信错误消息经常说Connection Died之类。

工作还得继续做。怎么办?电话不是还能使吗?咱们发传真。于是咱们还是写Email,只是写完Email之后不再发送了,咱打印,打印出来再发传真出去,然后静候老外传真回来。

地震趣事二:中美跨太平洋合作互帮互助写博客

地震刚刚过后那一两天,我们从大陆根本无法访问本小站服务器。然后马上我发现一个挺搞笑的事情。我这Blog的服务器在美国,所以我没法连我的Blog。而我有个在美国工作的同学的妈妈在中国开Blog,是在一个中国大陆的BSP开Blog,因此这位身在美国的老太太连不上她的Blog了。一个中国大陆人到美国开博,而一个在美国的人到大陆开博,结果地震搞得谁都只能看对方的博,却无法看自己的博。

怎么办?最后想出来,应该我帮她贴,她帮我贴。大家可以先各自写出来,然后打印出来,然后把打印出来的博客帖子互相发传真(幸好传统电话和传真还能使),然后互相再用扫描仪进行OCR文字扫描识别,然后互相打电话告知用户名密码,然后互相登录对方的博客,互相帮对方贴。据说这叫做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

地震趣事三:地震营销

2006年12月30日那天,我发现那天的上海的地铁报(免费在上海地铁里面发放的,发行量很大)第2版里面半版都是中移动飞信的广告,而且上来头一句就是”MSN告急!飞信火线救援”。哈哈,趁着人家MSN现在被地震闹得没戏,飞信赶紧趁火打劫搞推广。你说这叫不叫 地震营销 ?

我自己亲身经历是断网真的很失落,失落第一是工作无法做,很多软件我找到地方也连不上下载了,很多资料查到地址也连不上;失落第二是MSN登录不上去,Google Talk却好好的,结果只能整天看着Google Talk上的寥寥的几个ID发呆。突然有种被囚禁起来的感觉,被囚禁在一个信息的荒岛。

Zhang Ling 总结了一句挺经典:

我们既依赖国外的网络基础设施,也严重依赖国外的网络内容

agilebus说

地震以后我听到的第一个笑话是在一家公司里面, 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登入 MSN, 有一个同事好不容易登上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正在羡慕他, 结果他发现 MSN 在线的只有他自己一个人, 又默默的注销了…

后来另一个哥们总结的好:

原来世界不是平的,平不平要看有没有地震,hoho.

谁说世界是平的来着?

12/26/2006

岁末谈博客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本站 — Ding Feng @ 12:06 am

又到岁末,各种标题诸如2006十大……之类的盘点总结帖在网上铺天盖地,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岁末经常心绪不宁,觉得时光如同白驹过隙,总是一眨眼就过了,而回首一年,好像忙忙碌碌的做了很多事,而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又失去了一年,心情比较复杂,hoho。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岁末情怀。

老话虽是说上帝待人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都是一天24个小时,但回首我的2006年,毫无疑问Blog有关活动,既包括写自己的Blog,也包括看别人的Blog,占据了我这每天24个小时中的很大一部分。自己写的每一篇都白底黑字的在网上 24×7 的挂着,年底清点起来也不费事:2006年一共写了115篇Blog,按照从3月26日开博之后计算的发帖频率是平均 2.4 天写一篇。确实称得上是隔三差五就贴出来一篇。

下面就随便扯扯一些对博客的想法。

Blog是人类大脑之间的接口

我刚看到这个提法的时侯觉得比较新颖有趣,仔细想想呢,也比较认同这种提法,是我在一个朋友luluezhu的Blog上看到这样说的,原文摘抄如下: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blog,这个作为世间最复杂的东西-人类大脑的接口,将无数的头脑连接起来。

不论身处异地的朋友,还是久未谋面的老同学,抑或关心你的亲友,都能通过它了解你的近况,你情绪的起伏,你的困惑,你最近CONCERN的事情…你无需找人倾诉,你的朋友会自动的关心你,或是受你的感染,最重要的是了解你更多。同样,你也可以通过朋友的BLOG知道他最近的生活,这样下次你们见面时不会一下子找不到可以说的话。

也有人担心BLOG会暴露自己的一切,害怕自己赤裸裸地躺在众目睽睽下,我也担心过这个问题……的确获取了解和保护隐私有某种程度的对立,但还是可以区别的,界定权完全在你。不过对于是否开放接口,我以为与其裹得严严实实,坚冷的外表下一颗脆弱的心,不如大大方方敞开心扉,获得朋友的了解与认同。

而我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写Blog,让我和朋友们的联系更有质量了,或者说是 Writing Blog Make Yourself Better Understood ,你被别人了解的更多了,你的读者了解你更多了。

当然这会牵涉隐私保护问题,但就像上面说的”界定权完全在你”,当你写Blog的时侯,要时时刻刻想到这可能会被完全陌生的人看到,因此说事说到什么程度,如何在写Blog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或者别人的隐私,这倒真的值得写每篇Blog的时侯好好考虑一下。

读别人的Blog,则既可以说让我知道的更多,也可以说让我知道的更少更窄。

这句话初看似乎矛盾,容我解释一下。我现在看很多人的Blog,包括一些名人或者业界公司的大佬级别人物的Blog(比如IBMHP公司的一些VP级别人物的Blog),试想如果没有Blog,平头百姓可能很难知道这些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别人的Blog让我知道的更多。套句时髦的话,所谓的”世界是平的”。

然而,由于总体上来说Blog还是新生事物,写Blog的人还是以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人居多,这就使得如果你读别人Blog读得多,反而是内容偏重于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了,因此反而是读Blog越多,你的视角会比较容易的局限在这类话题上。虽然你了解IT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动态可能比以前知道的更多了,但总体上反而视角窄了,所以我说读Blog也让我知道的更少更窄了。

不过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应该是一个暂时现象,是因为Blog毕竟是个新生事务。就好比10年前名片上如果有EMail地址可能就很稀奇了,而且我想当时看到的印了EMail地址的名片肯定大多数是IT行业的人士,而现在呢,谁的名片上没有EMail地址呢。所以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其他话题、其他行业人士的Blog会越来越多,而且RSS订阅和退订的方便也使得这问题很简单,把你不喜欢看的Blog退订就是了。

Blog如果更新很频繁,则往往Blog容易流于日记流水账或者新闻短评模式,难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博客隔三差五就更新的属性决定了博客帖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往往很难有比较大的价值,这一点我在今年2月初就看到有人这样说

人的思想就像葡萄汁一样,存放的时间越长,酿出来的酒就越好,刚榨出来的葡萄汁马上就喝了,这是浪费,要想有更高的价值,就得花几年的时间去酿造红酒。红酒就是小说,鲜榨的葡萄汁就是博客,同样的思想你到底是愿意选择廉价的葡萄汁,还是选择红酒,你自己看着办吧!

现在回头看来,这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网上Blog虽多,但很多流于日记流水账或新闻短评模式,原创出来的比较有想法的帖子比较少见,我现在经常一两个小时看完抓虾之后怅然所失,看到很多新贴,但又没有一个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难怪,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每天都有那么多真知灼见出来,呵呵,所以更新频繁未必是一件好事。

所谓日记流水账模式,我是指那些写今天我去了哪里干了什么事的流水账,但实际上我很同意王建硕在他的《今天是我写blog的第999天》说的”没有人真的关心你今天干了什么。不用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告诉别人为什么这很重要。”如果是这样日记流水账写Blog,那除了以后给你自己看,除了给至亲家人看,我想恐怕真的不会有其他人关心你今天干了什么,但如果写出东西来给别人看,别人关心的是你今天想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

而所谓新闻短评模式,我是指给个新闻链接,自己随口说两句话的小文模式,特别是网上众多的IT人或互联网行业的人的Blog,说一些行业八卦,什么今天谁离开了微软去了Google啦,什么今天谁被谁收购了啦,我现在觉得这种文章的意义不是很大,新闻自然有新闻网站去做,个人的Blog最宝贵的是你对这新闻的看法、想法、推测。

或许有人说Blog为什么就不能是日记流水账或者新闻短稿呢,我说是的,当然可以是的,只是我个人更喜欢看到一些确有内涵的帖子。所以这问题是仁者见仁而已了。这没有对错,只是各人的不同喜好。

谨慎的与时俱进

记得以前改革开放初期,对新生事物的双刃剑效应、良莠不齐就有过类似的争论,邓小平就说过:”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 所以我想对于读、或者写Blog的各种双刃剑效应,首先应该不能因噎废食,但同时也应该看到Blog的上述副作用,不能沉迷于Blog,更不能因为要花大量时间读写Blog而脑子太兴奋,睡觉变晚了,休息更不好了,身体变差了,那就有点过了,所谓” 珍爱生命,远离博客“,呵呵。

12/22/2006

通过博客来拜年

Filed under: 个人,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12:22 pm

昨晚收到一个手机短信,堪称今年最早拜年短信了,而且一下子把这个季节的节日全部通吃:

祝你1天后冬至快乐,3天后平安夜快乐,4天后圣诞节快乐,11天后元旦快乐,55天后情人节快乐,59天后春节快乐,74天后正月十五快乐!

我突然想起,其实这些节日在人类社会都存在了上千年了,但技术的进步、通信手段的改变,使得近些年,每年年底年初,人们依然过这些节日的时侯,互相祝福的手段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记得十几年前,大家是用 真实的笔 写纸张的书信,或者用真实的笔写在纸张的贺年卡上,然后让邮局传递到收信人手中。

后来固定电话越来越普及了,慢慢的很多人习惯 打个电话 说句拜年的话。

后来电子邮件流行了,大家互相 发Email,或者上电子贺卡网站来 发电子邮件方式的电子贺卡

后来IM(即时通信软件)流行了,大家在 QQ、MSN Messenger、Skype、Yahoo Messenger、Google Talk 等 IM工具上面互相问候

再后来这五、六年手机更普及了,短信普及了,大家开始互相 发手机短信 送祝福。

今年怎么办?是不是因为博客流行了,大家要开始 通过博客 来送祝福了呢?呵呵。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起个头,今天我就在这个我自己的博客里面,向所有的来访的朋友,无论你是看网页还是看RSS Reader,只要你看到了,我就祝你:

祝你0天后冬至快乐,2天后平安夜快乐,3天后圣诞节快乐,10天后元旦快乐,54天后情人节快乐,58天后春节快乐,73天后正月十五快乐!

今天冬至,黑夜最长,阳光最少,阴气最重,鬼会出门,大家晚上早点回家吧。呵呵。

12/19/2006

MSN Messenger 中最不为人知的对话框

Filed under: 所有帖子,技术 — Ding Feng @ 12:06 am

我从2002年6、7月份左右开始使用MSN Messenger,直到今年它改名为Windows Live Messenger,直到现在,算起来我用MSN Messenger有四年多了,我都从未见到这个对话框,今天它突然跳出来,实在是闻所未闻、极其罕见:

msn-messenger-max-chat-log-dialog

原来是和同事A的聊天记录达到最大值了。接着我选择了保存以前的消息,就弹出一个新对话框让我选择存档文件名,选择后就把一部分旧的聊天记录保存为形如 ABCD123456 – Archive.xml 这样的XML文件,该项功能结束。我查了该Archive文件的大小,是2,081,471 字节。

刹那间我脑子里面有很多想法和感慨。

第一,要和一个人在MSN上说过多少话,才能弹出这个对话框啊。

同事A是我在工作上的搭档,所以每天有N多事情都是在MSN上谈(虽然如果不出差的话,我们座位彼此只相距几米),然而即使如此,也是从2004年11月我开始和她搭档之后,到现在整整两年多,才积攒出超过2,081,471 字节的聊天记录。我不知道如果是私人的朋友而非同事,那得聊多少天,才能看到这个对话框啊。

第二,窃以为这个对话框,应该算是MSN Messenger中最不为人知的对话框了,因此写这个Archive对话框的那位微软的程序员,会不会很郁闷呢?因为他(或者她)写的这段代码,得以显山露水的机会是不是太少了呢?

我马上想到《无间道》最后天台上的经典场景–梁朝伟说”对不起,我是警察。”,刘德华说”谁知道?”。 想象一下写这个对话框的程序员说”对不起,我真的写了Archive功能的对话框。”,Developer Leader酷酷的说”谁知道?”。请原谅我思维的跳跃性,呵呵。

第三,我记得2002年最开始我用MSN Messenger的时侯,MSN Messenger还是4.x和5.x版本,当时MSN Messenger自己是没有消息历史记录的功能的。当时为了保存聊天记录,我还特意安装了插件程序Messenger Plus!(它现在也与时俱进的改名为 Messenger Plus! Live 了)。今晚为了写这篇Blog,特意在网上查了查,果然查到这篇2003-06-10的MSN Messenger 6.0试用体验报告,里面有一句”大家注意到Open Message History项了么?呵呵,这就是大家企盼已久的聊天记录功能了”,可见大概是从2003年推出MSN Messenger 6.0,MSN自身才内置了聊天记录保存功能,请注意,据此从逻辑上可以合理的推测,最早也顶多是2003年的MSN Messenger 6.0里面才可能有这个Archive对话框的代码。一段代码能窝藏在我的机器里面三年多,虽然其宿主程序几乎每天都在运行,这段代码却三年多没有被运行过,这件事想起来就有趣。

顺便列一下MSN Messenger的版本更替年表,是从Wikipedia上看到的:

July 22, 1999, MSN Messenger 1 (1.0.0863)
November 16, 1999, MSN Messenger 2 (2.0.0083)
May 29, 2000, MSN Messenger 3 (3.0.0080)
October 23, 2001, MSN Messenger 4.6
October 24th, 2002, MSN Messenger 5
July 17th, 2003, MSN Messenger 6
October 23rd, 2003, MSN Messenger 6.1
April 22nd, 2004, MSN Messenger 6.2
April 7th, 2005, MSN Messenger 7.0
August 23rd, 2005, MSN Messenger 7.5
June 19, 2006, Windows Live Messenger 8.0 (Final)
November 2, 2006, Windows Live Messenger 8.1

据此年表,我在2002年用的第一个MSN的版本应该是4.6,然后是5,6……一路升上来直到今天。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