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的博客 Free is a matter of liberty, not price.

10/18/2009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

Filed under: Berkeley MBA,MBA 学业,所有帖子 — Ding Feng @ 10:30 pm

上周五10月16日,刚刚把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期末考试考完,所以这课算是正式上完了。这门课正儿八经的名称叫 Economics for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大家通常简称它为 Econ,主要内容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的内容。

教授

先说说给咱上课的教授。我们一届 full-time MBA 共约240人,被分成4个班(Cohort),每个班大约将近60人。Econ 这门课有两个教授来教,每个教师分别教两个班。

另两个班的 Econ 老师是女教授 Prof. Catherine D. Wolfram(教授名录上她的页面她的个人页面,MBA program website上有她的专门页面):

而教我的 Econ教授是 Prof. Steven Tadelis. 我先在 Haas 商学院教授名录上找到教授的这张照片,他穿着一件有 UC Berkeley 金黄色 logo: Cal 的花衬衫,呵呵;然后在他自己的网页上看到一张照片穿的比较正式的:

Prof. Tadelis 来自以色列,在以色列的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读的经济学本科,1997年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毕业,然后97-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系做了八年的 Assistant Professor,然后2005年就来到 UC Berkeley Haas 商学院做 Associate Professor,最近几年还兼做了 Haas 商学院的 Associate Dean for Strategic Planning.

Prof. Tadelis 的课很受同学的好评和欢迎,他讲课的ppt的图解做得很清晰,对理解比较复杂的概念很有帮助,他说话语速也比较适中,又几乎没有口音,所以是几乎很标准的美式英语。

内容

那么这门课到底教了什么内容呢?是这些东西:

  • Module I: Basic Tools(基本工具)
    • Decision Trees(学了怎么画决策树,怎么求解,怎么算 Expected Value, information value 之类)
  • Module II: Production and Costs
    • 学了N多成本的概念,啥叫固定成本 overhead, fixed cost,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还有 Sunk Cost, Average Cost, Total Cost, Marginal Revenue,还有 Accounting 意义上的 cost 和经济学意义上的 cost 的区别……
  • Module III: Demand and Pricing
    • 这块儿是这门课的重点部分。学习了各种定价的策略:支付意愿 WTP – Willingness To Pay, Monopoly Pricing, Elasticity, 最优化定价情况时 Marginal Costs = Marginal Revenue,怎么算最优化的价格,啥时候应该进一步生产,啥时候赶紧关掉厂子走人,区别定价 Price Discrimination, 第一度、第三度、第二度定价 1st, 3rd, 2nd Degree Pricing, 两段式 Two Part Tariffs(这解释了所有类似会员费的价格模式的背后原理), Quantity discounts, Versioning, Bundles 等等各种定价模式。做了不少题目来算各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定价。
  • Module IV: Long Run Market Dynamics
    • 所谓的 Perfect Competition 情况(惨烈的市场竞争啊)下,分别看短期和长期市场的状态,长期达到何种均衡(Equilibrium),还有所谓的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很多传统行业,比如大街小巷的餐饮、理发美容等等行业应该就属于这种垄断性竞争,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模式)。
  • Module V: Market Strategy
    • 啥叫 Strategy, dominant strategy, dominated strategy, 纳什均衡 Nash Equilibrium, 博弈论, Bertrand Trap, 各种拍卖和竞标的模式 Auction and Bidding, English Auction, Dutch Auction, First-Price Sealed Bid, Second-Price Sealed Bid.
  • Module VI: Incentives and Organization in Firms
    • 讨论了在现实中经常遇到的需要决策的情形:Make or Buy? 自己干还是请人干?兼并、并购供应商形成 Vertically Integration 的好处和坏处,组织机构中不同人的不同动机和利益驱动……

所有这些内容是在短短的7个星期、14节课(每节课两小时)的课时完成的,其间要求读了不少案例, 不少来自华尔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近年文章,还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考察一个公司的定价模式,写篇论文,还有期中和期末两次闭卷的考试,考试题目很多是定价的计算题,目的当然是考察你是否理解和掌握上面这些概念。

我的个人感受

说实话,我自己对这门课的个人感受颇为曲折和心境复杂。

这来源于以前工作当中对定价问题的困惑。以前我做产品管理的时候,涉足过给产品定价的问题。我弄过的产品都是大型的企业级、电信级产品,而且往往是大型复杂软件和专用硬件紧密绑定的产品,有的可能是按照某功能一次性收费,有的按照电信网络用户数定价,有的是纯技术功能就按照技术协议接口的复杂度来收费,还往往涉及到和其他关联产品、系统一起搭配销售时候的折扣、绑定销售价格、单独销售价格的问题,还有关联的硬件、数据库、第三方产品的价格变化的时候如何改变我们的价格的问题,还有关联的客户支持服务的年限、服务水平、相应的定价问题……总之定价颇为复杂。而当年在小公司做的时候,最终就是公司同事和领导商量一下,基本上参考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价格体系了,而在大公司做的时候,公司有专门的 pricing manager来帮助做定价,但我自己对 pricing 还是挺一头雾水的。再加上众所周知,近些年在IT行业,开源和免费软件日益成为主流,我也很好奇如何在商业上运作一个 open source 产品,如果是要给 service 定价来赚钱,那么如何给 service 定价……。所以来读MBA之前,我还是很期待谁能给我上上课,讲讲到底如何 pricing,因为有好多疑问和困惑。

带着这许多疑问和困惑,可想而知我一开始对这门课还是期许很高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这课还是很学术化的:上课讨论的那些模型还是很学术化的,先是做太多假设和假定,然后搞出一些很理论化的线性模型(当然,题目本身往往还是有点费脑子的),因此基本上没法直接在实际工作当中用……这时候我不免有一些些失望,心中老是在问 “学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啊?难道就成天算这些象牙塔里面的理论模型?”。但后来很快我也想通了,也联想到以前读本科时候很多课程也是这样。这是为了让你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课,这不是学打字这样的出门立马就能用的职业技能培训;现实生活的问题当然要复杂很多,但要理解基本概念,就只能先从理论化的简化模型学起。

等学完了,再回头看学校网站上对这门课的简要介绍

Economics for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

Business success depends on the successful positioning of the firm and the management of its resources.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think systematically about achie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 firm’s resources. Students analyze management decisions concerning real options, cost determination, pricing, and market entry and exit. We will use readings and cases along with class discussion to develop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managing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ur hours of lecture per week for seven weeks. Prerequisites: Knowledge of calculus and algebra assumed.

这时才有点理解 think systematically 的意思。好吧,确实学了这门课也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我对 pricing 问题的疑问(况且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不仅仅是关于pricing,而且第二年还可以选修一门单独的 Pricing 课呢)。我现在觉得学完这门课,大概就是开始有一点点从经济学、成本收益、供求关系、定价策略等角度思考问题的感觉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think systematically . 特别是对我这样理工科专业出身、后来又做具体技术工作、完全没有学过一丁点经济学知识的人,至少还是很扫盲的。

而且,据说这门课还是以后学很多其他课的基础,所以拭目以待以后有用到这些概念的时候吧。

顺便讲点小花絮。Prof. Tadelis 喜欢巧克力,讲各种 pricing 的时候很喜欢拿卖巧克力做例子,呵呵。而我们的最后一堂Econ课,是上周一10月12日上午,那时候正好大家刚刚得知我们 Haas 的经济学老教授 Professor Oliver Williamson 获得了今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Haas新闻链接UC Berkeley新闻链接诺贝尔奖官方网站链接Wall Street Journal 对诺贝尔奖和 Prof. Williamson 的报道,里面居然还提到了 Prof. Steve Tadelis),而少壮派的 Prof. Tadelis 以前和 老教授 Prof. Williamson 合作做过相关的科研,所以那最后一堂课上,Prof. Tadelis 也是相当的兴奋。我猜想,他大概在憧憬二十年后,他或许也能获诺贝尔奖吧。呵呵。


6 Comments

  1. 最近在读Prof. Steve Tadelis 2001年写的文章Incentives versus Transaction Costs: A Theory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
    好难懂啊。。。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能不能把中心思想告诉我一下呀?

    Comment by super — 10/21/2009 @ 4:51 am

  2. 回楼上的super同学:

    不好意思。我没看过你说的那篇文章,所以可能帮不上你。

    Comment by Ding Feng — 10/21/2009 @ 2:35 pm

  3. 呵呵,还是很感谢你提供的关于Prof. Steve Tadelis 的介绍资料~

    Comment by super — 10/21/2009 @ 6:36 pm

  4. 呵呵,我是Williamson担保的访问学者,在哈斯呆过一年半。Tadelis是我的朋友,在哈斯我们几乎每周要见一次面,很有才的。我们组还有一位Laura女士,是经济系诺奖得主Akerlof的老伴,当过克林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斯商学院院长。可以听听她的国际商务课。
    有时间跟我联系

    Comment by hansom — 01/16/2010 @ 6:11 am

  5. “学了N多成本的概念,啥叫固定成本 overhead, fixed cost, 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我是搜索zero-profit的时候撞进你博客的,好羡慕你完结这门课了,我还在各种atc,avc,mc中迷途,好难好抽象…..
    我们学的章节是一样的, 不过我听本科一的课, 内容肯定比你的浅的多. …..还有各种graph,纠结啊!!

    Comment by 天涯小格 — 10/05/2010 @ 6:33 pm

  6. 大街小巷的餐饮、理发美容….
    你确定餐饮是垄断竞争不是pure competive?象农产品这些都是后者,面店和面店的产品差异是很小的吧?他们更象price taker,应该对价格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吧?象康师傅面馆其实就是日本的新泻米,给产品加入了品牌的增值成本吧。不是这个行业的主流吧

    Comment by 天涯小格 — 10/05/2010 @ 7:23 pm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